那時在即將30而立的年紀,接觸、面對的事情不同,思考的事情也就更多面向。多了些時間思考,多了些對錯的來回辯駁,更確立沒有事情是有一定的對和錯,也不用糾結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,實在是太多事情沒有辦法分辨誰先誰後會導致如何的結果。
傳統禮俗來說,傳統的觀念綁架了我的父母,甚至綁架了下一代,也綁架了我。傳統的觀念男娶女要捧上大聘、小聘、喜餅禮、牲禮、豬腳、大大小小的禮節,大聘通常女方不會收,收了就是賣女兒;小聘通常會收數十萬元不等,而女方嫁女兒也會回以豐厚的嫁妝,女兒嫁去男方家,要雞鳴時做早餐、打理家務,變成男方家的人,姓名冠上男方家的姓氏、想回娘家要經過允准。現代人精簡過後的傳統禮俗版,維持小聘,其餘生食、熟食、大大小小禮俗用品改成紅包代替,女方一樣回以嫁粧,但隨著時代演進,女兒嫁去男方家通常不用刻苦耐勞的耕作、日上三更就要起床做事,住在外地的,就一起回娘家、一起回婆家。
姊大我七歲,承襲了媽媽那一輩的傳統觀念,比起上班,她更樂於當家庭主婦、相夫教子,男方也傳統,該付的禮沒有少,但第一年媽媽就收到了「豆仔魚」,直指他們回南部一趟就要花多少錢─儘管只是一季回一次娘家、只待個兩三天,也要惹人閒話。每次她回中部夫家的那兩天,就是她難熬地獄期,每一餐要幫忙煮,就算很累,也不能買外食─因為公公嚴格拒絕家裡的人吃外食。那兩天,家裡的社群群組就是她的抱怨聲。
同一脈絡,我也承襲傳統觀念,我的公婆較開民,原本想要省下一些禮俗,她嫁女兒時也是一樣禮俗都沒有,但我的父母堅持,我也認為該付的禮不能少,對於我而言,是既得利益者,當然也要保護自己,給自己多點保障。但隨之而來的是,拿人手軟,我也是要一起孝敬對方的父母,我也要回夫家、做些傳統觀念裡所謂為人媳該做的事。
有時候不禁想,如果沒有這些要求,那我是否可以理直氣壯的拒絕為人媳的要求;但又反過來,若沒有這些要求,真的能理直氣壯地拒絕為人媳的道德規範嗎?人生不是試驗場,不能在每一個決定試驗測試後,取得純淨的科學結果,並且重新選擇。
有很多故事把傳統女性刻劃的刻苦耐勞(甚至ㄚ寰),那些女性在現代社會中也不乏,她們多有怨詞,多會抱怨為何夫家的誰要這樣,為何公公、婆婆要這樣,最後夾在中間的丈夫為難、也成了砲灰,但這抱怨的開端是誰創造的呢?是因為夫家先花了一筆錢,所以希望有相對應的回報,才產生後續的連鎖反應?還是因為傳統的觀念根深蒂固,所以產生了男方要付出金錢、女方要付出自由和衍生的連鎖反應?是傳統婦女形象綁住了女性,還是女性甘於接受傳統婦女的形象?
披著自由的靈魂外套,擁著雙手攢下的金錢自由,我還是選擇了不向父母的傳統抗爭,一部分是孝順,一部分是基於面子─「沒有錢還敢娶,你還要嫁嗎?」
有著富先生的他們婚後並不完全快樂,都對婚姻有所唯詞,是否為了活得幸福─別人定義的幸福,就得接受婚姻裡那些細節中的不甘?添加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後的婚姻,難道就只能變得五味雜陳?結婚後,還能灑脫自在嗎?
未來的路上,存在著許多問號,儘管傳統禮俗每一項都包裹著許多祝福涵義(甚至一些男女不平等的意涵),但也束縛了婚姻自由發展的可能,也綑綁了婦女的自我價值,侷限在男尊女卑的框架裡。但若這能讓與之相處半世紀以上的父母感到欣慰或光榮,或許就是能做的一點孝順吧。
婚姻這條這路上,還是得靠自己和隊友各退一步,沒有婚姻是誰永遠占上風,兩個人站在槓桿上尋得平衡,才能跨向下一步,而下一步要去哪,要需要基於兩者是否有相似的價值觀,才能有共識地朝向大方向邁進,願走在婚姻這條路上、正在走、正要走的人,都能永恆地與相識的幸福共舞。
延伸閱讀
【結婚這件小事】婚禮影片怎麼做? 用PPT輕鬆做完照片輪播影片
【結婚這件小事】part6-婚姻無從比較: 不比較的人生哲學
【結婚這件小事】part7-所謂傳統: 是幸福的保障,還是綁架的開端【結婚這件小事】part8-關於禮俗
留言列表